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马庆钰教授出席2016年会!| 年会速递
马庆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社会治理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组部全国党政领导干部竞争上岗考试专家组成员,国家社会组织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总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等。
研究领域:公共治理、社会组织、政府改革
出版作品:《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战略》、《治理时代的中国社会组织》、《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与文章150余篇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6年会的主题是“新格局新想象”,旨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转型背景下、《慈善法》正式实施和《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版也即将出台之际,探讨基金会在新格局下的更多可能。我们有幸邀请马庆钰出席本届年会!
马庆钰谈社会资源配置
所谓社会资源配置的开放配置,就是放弃公共部门对比如养老服务、卫生与健康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弱势群体服务、公益与慈善等领域社会服务消费品的计划思维和封闭性做法,采用多元和竞争方式来配置资源。进一步说就是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念同样贯穿于社会服务和公益慈善领域中,在政府简政放权和打破垄断机制的同时,放开对社会组织发育和其他相关要素的限制,逐步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选择机制,从而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成本,提高社服务供给品质和效率。
从经济与社会连带性发展的角度看,我认为:供给侧改革在着眼于经济资源配置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资源的配置;在解决物质消费品供给错位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服务性消费品供给短缺问题,在发力激活市场性主体的同时,也要着力培育服务性社会组织,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同时,也要强调制度供给的核心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仅仅着眼于“经济资源”的配置。实际上还有与之并驾齐驱的“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等,经济资源配置针对的是物质消费产品的供给质量;社会资源配置针对的是社会服务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质量;政治资源配置针对的是公共权力产品的质量。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将近40年,是从计划为主走向以市场为主的过程。只是,针对不同资源采取了不同的做法。经济资源开放的难度最低,获得共识比较容易,因而市场化的进程也最快;政治资源开放的难度最高,因而还谈不上政治资源的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开放的共识度也比较低,因而迄今而言,市场配置的程度也不算高。
在社会资源配置的现实选择中,仍然存在新旧两条路径的博弈。一边是对开放和市场机制的积极态度。另一边,则是传统封闭和垄断性的坚持。虽然多元参与社会管理和治理的认识理念迄今已有12年之久,但公权力一方利用“控球后卫”的地位和资源优势“打独球”,致使其他社会治理主体在场上“无球空跑”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无论在经济、社会、还是政治领域,只要有条件就应当采用开放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计划只能是补充,垄断只能是例外。开放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能够强化选择,培养多元,促进竞争,优胜劣汰,说到底是不可替代的绿色保险机制,社会领域也不例外。
中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物质匮乏阶段的公众物质需求与生产供给短缺的矛盾,逐渐转为公众的参与需求旺盛与参与的制度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的重要结果,就是带来执政者调整管理理念和实现政府模式转型,在“改进社会管理”和“改进社会服务”的同时,增加“改进社会参与”的制度与政策创新权重。
在现阶段物质消费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中,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金资源固然重要,但突出的主要是科技和制度因素。而在社会服务消费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中,最主要的莫过于通过好的制度供给,为第三部门发展提供更有利条件,为其在第三产业中发挥作用创造更适宜环境。制度供给的着力点包括:优化社会组织质量结构,落实税费优化政策,实施社会组织国民待遇,以及善待社会组织成长中的问题。
2016年会 新格局新想象
为未来五年中国基金会发展探路
2016年,注定将成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力构筑发展新格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关键期,历经十年酝酿的《慈善法》终于落地,这为基金会的突破与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当然我们也会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第八届年会,伴随中国基金会行业飞速发展的八年,我们更加期待在这里程碑的转折与起点上,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成为“新格局”的亲历者,成为“新想象”的推动者。
报名通道
年会详情及报名请扫二维码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秘书处:
刘艺玮,185-9926-1610
王潇然,188-1303-9346
count down
22DAYS
2016.11.22